让我们一起爱米兰
站内搜搜:
移动设备
请扫描二维码
或访问
m.milan100.com
您所在的位置 -> 米兰百分百 -> 军事 -> 美国将军里的“中国通”们

美国将军里的“中国通”们

点击数:950 发表时间:2015-10-21 08:52:42 作者: 来源链接: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美关系,渊源已久。笔者最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扛龙旗的美国大兵———美国第十五步兵团在中国》,这本书写的是1912年至1938年发生在天 津的一段美国陆军的尘封往事。这是一本比较生动地反映美国陆军步兵团在中国驻扎的历史书。原作者阿尔佛雷德·考尼比斯根据该部队自己出版的《哨兵报》(这 份简陋的部队小报几乎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阐述了中美两个大国百年前的这段往事,书中介绍的几位叱咤风云的美国将军也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通”。这份报纸 的作者不仅包括第十五步兵团的官兵,而且还有很多当时研究中国人社会生活的名人,包括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所以,它的历史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

       见证中国近代史

       美国第十五步兵团曾参加过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镇压义和团运动。后来又以执行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为名,进驻中国天津,负责保护天津至北京的铁路线和在华美国人的安全。从1912年不请自来,到1938年被迫退出,在中国待了整整26年。

资料图:1912年美军第15步兵团调来天津,大沽北路172号是最初的美国营盘。

       这 26年间正是中国社会大革命和大动荡的时期。先是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政府封建统治;而后袁世凯上台,中国陷入军阀混战;孙中山先生推动民主革命,国共实 现第一次合作,发动北伐战争,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帷幕;而后又是风云突变,大革命失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这跌宕起伏的历史风云,给第 十五团的美国军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资料图:美国陆军第十五步兵团团队徽章。

       第 十五团驻扎在天津租界区,作为当时中国北方最大的通商口岸,天津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大缩影,它既被传统的中华文化包围,也存在很多“西洋景”。第十五团受 到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之深,以至于该团的团队徽章和团旗上都有龙的图案,而且是真正的中国龙形象。该团还设立了一个以汉字“中”为图案的臂章,以奖励努力 学习汉语使用汉语的军官。

       那些美国军人很快就学会了很多在中国的生活方式,他们笔下的中国社会,在生、老、病、死方面都有着很多生活细节,比教科书中的历史更加生动。这些都 是让美国人全面了解中国的镜子。他们目睹了旧中国惊人的贫富差距以及军阀混战所带来的灾难,看到了底层中国百姓的艰难生活,很多人都对中国社会抱有同情 心。他们见证了这片古老东方土地上的封建帝国瞬间崩塌与孕育共和的艰难历程,也见证了迅速膨胀起来的日本帝国对中华大地的野蛮入侵。

       美国人 一直在关注中日局势的发展。早在二十年代,第十五团的一些喜欢研究时局的军人就观察到了日本对中国的野心,《哨兵报》开始研究中日两国军人的综合素质,军 官们假期游历的地方也开始侧重于中国东北、朝鲜和日本。“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侵略越来越威胁到美国在华利益,尽管第十五团一直都秉持着美国政府的绥靖 政策,试图避免与日本人发生直接冲突,但在气焰嚣张的侵略者面前,美国人所谓的保持中立变得越来越困难,第十五团实际上已经无法履行保卫铁路线的职责,最 终,第十五团等于是被日本人“赶”出了中国。

从中国走出的美国将军

       第十五团是美国陆军的将军摇篮,从这里走出的名人可不少。而且,该部队在中国驻扎的时间里,塑造出了一批非常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都对中国有很大影响。

       如果想搞清这个问题,就得先看看这些人都是谁。他们的名字是:艾森豪威尔、史迪威、马歇尔、李奇微、沃克、包瑞德……这些人的身份有总统、将军、参谋,但他们在美军及美国政界都有一个共同的绰号叫“中国帮”。

       可以想象一个有趣的情景:在美军里,如果一个人能对中国问题侃侃而谈甚至发表见解,那其他人肯定会认为,这家伙八成就在第十五团混过!

我们不妨来看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资料图:马歇尔在中国的经历使他成为美军改革派的核心人物。

       先说说马歇尔。以前,很多中国人对马歇尔的了解都是从国共抗战之后的较量 开始的,其他人了解马歇尔就只有“马歇尔计划”了。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中国内战调停人早在1924年9月初就来到了中国,并且非常认真地研究中国问题。 马歇尔被认为是第十五团中最具影响力的指挥官,据说他刚来到第十五团时,发现部队纪律涣散,风气败坏,士兵公然酗酒嫖娼,上训练场都要带着中国仆役擦靴 子、倒茶水。马歇尔严厉整顿纪律,并大力推广学习汉语,提倡与中国军人广泛接触。正是在第十五团的任职过程中,他发现了美军中一些弊端,认为美军需要改掉 很多“花架子”作风,以便成为一支能够快速动员和扩编的部队以应对大的战争。正是在中国的经历,使得马歇尔日后成为了美国陆军中改革的关键人物,而且他的 “马歇尔计划”的雏形就是在中国的日子中搭建起来的。

资料图:史迪威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很大贡献。

       史迪威为中国的抗战作出过很大贡献。他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对中国士兵平和亲切,但对国民党军队的官僚主义作风深恶痛绝。实际上,他对中国的理解是在第十 五步兵团担任营级指挥官时候就形成了。从1926年至1929年,史迪威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喜欢到中国各地游览,而且亲自侦察北方军阀混战的情况,得到了 很多一手情报。七七事变后,史迪威紧急组建了一个情报网,把当地的美国记者、美国公司的职员,甚至把在团里服役的儿子都编进去搜集情报,史迪威撰写的对中 国时局的分析文章被美国政界军界都视为宝贵的资料,他也因此拥有了很多粉丝。正是这份经历,罗斯福政府才任命史迪威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帮助中国抗战。但 他的直率性格让他与蒋介石及其手下的高官们矛盾重重。他赞赏中国共产党人“襟怀坦白”,却喜欢用尖酸的语言讽刺蒋介石,多次惹得蒋介石火冒三丈,要求美国 政府将其撤换回国。

       除了以上两位将军,最终成为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曾到延安访问并与中共高层领导建立友好关系的包瑞德上校、与志愿军在朝鲜交手的沃克中将及李奇微中将,都是曾经在中国生活并与中国人广泛接触过的第十五团的军人。

资料图:李奇微在朝鲜战争中的表现证明其确实比较了解中国。

       李奇微是个身体力行而且善于观察细节的人,他在第十五团服役期间是上尉,领导团部直属连将近一年。虽然书中没有详细记录李奇微在中国做了什么,但通过书中对 当时这群美国驻军的描写,可以分析出李奇微肯定也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做了一些观察和研究。后来在朝鲜战场上,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得丢盔卸甲的美军临阵换 将,将李奇微调上前线,试图依靠他在中国的经验抵抗志愿军的攻势。李奇微也因此在朝鲜战场上与中国军人进行了一番较量,虽然一时稳住了阵脚,但最终也没捞 到什么便宜。

       与其他名将相比,最后只升到上校的包瑞德似乎并不出众,但他对中美两国关系的影响丝毫不逊于政要。包瑞德来到十五团后近乎疯狂 地喜欢上了北京方言,他不仅能流利地说,而且能理解中文里的语气变化。包瑞德称赞中国人聪明、迷人、美丽,好像被中国文化彻底俘虏了。1944年,包瑞德 带领人称“迪克西使团”的美军观察团前往延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进行实地考察,其间,他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进行了广泛交流,最终认定八 路军是更有希望战胜日寇的武装力量。不过,因为种种原因,美国的军事援助并没有送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手中,而包瑞德却让蒋介石很不满。几年后,包 瑞德对延安的友好态度再次给他惹来了麻烦,在美国遭到麦卡锡主义的排挤。包瑞德的遭遇代表了美国人中很多“中国帮”的尴尬地位:真正知道如何与中国打交道 的行家得不到重用,而连中文都看不懂的反共分子却成了左右政策的主角,这真是对美国政治天大的讽刺!


0
很 好
0
一 般
0
差 劲
热门新闻
相关文章
上一篇: 陆南海射红旗9导弹 阻吓美军
下一篇: 我国第一代超音速战机歼6退出空军编制
评论区
匿名

返回首页 | 收藏本页 | 回到顶部
Copyright 2010. 米兰百分百 Powered By Bridge.
京ICP备150505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