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爱奇艺申请在台经营「资料处理服务业」、「电子资讯供应服务业」,经济部投审会却以爱奇艺有「透过入口网站在台经营影视音内容的疑虑」而驳回申请。乍看之下,民进党执政下的投审会延续国民党政府一贯立场,主张双方在文化内容投资必须对等,但由于大环境改变,这个事件反映出台湾越来越缺乏文化自信,而封锁大陆影视产业投资只会雪上加霜。
回顾两岸关系,在马英九当选总统之前,两岸文化交流曾中断长达10多年之久,事实上彼此缺乏认知,以至于马英九上台后举办「总统府文化创意产业圆桌论坛」,与会者凝聚出一个共识,要以大陆为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腹地。没想到两岸恢复互动之后,台湾政府与业者很快发现:只要文化产业牵涉到意识型态与内容审查的部分,大陆政府是一块无法撼动的铁板,绝不容许外国染指。
这段期间,国民党几度藉由国共论坛以及海基会、海协会的会谈,尝试突破对岸防线,但全部无功而返。国民党政府随后出现一种论述,主张台湾文化多元性与丰富程度优于大陆,没什麽好畏惧的,因此开放大陆《读者》杂志来台发刊,允许简体书在书市大量流通,对大陆影音产品的管理也相对宽鬆,展现一种文化自信的态度。
但这8年来,两岸的文化产业出现巨大的转变,连带使得文化产品的优劣态势出现易位的迹象,比如大陆电视剧《甄嬛传》、《琅琊榜》广受台湾民众热烈欢迎,流行音乐选秀节目收视火热。事实证明,当代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否,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文化成就与发展成果。举例来说,台湾早年的经济奇蹟,扮演了表演艺术市场的后盾,培养出林怀民、赖声川等大家,当台湾经济走下坡,表演艺术就浮现后继无人的窘境。
精緻小众的表演艺术尚且如此,影音娱乐等诉诸广大消费者的大众文化产品情况更是可想而知。撇开大陆流行歌曲〈小苹果〉风行台湾不提,甫落幕的金马奖成为严重的警讯:大陆电影儘管有主旋律的限制,然而获奖影片《七月与安生》、《八月》都有令人惊豔的艺术成就与市场条件,这种现象近年逐渐成为常态,关键就在于大陆蓬勃的文化产业成为人才的温床,扩大了影视工作者挥洒的空间,让他们超越主旋律的束缚,某种程度也鬆动了大陆当局的内容审查。
反观台湾影视越来越凋敝,充斥著单调的小清新製作,相较于大陆近年影音产品,格局与类型都无法相提并论。台湾以往自豪的文化成就,如今就像一连串不断泛起却又迅速破灭的泡沫,几乎难以成形,还有什麽丰富多元可自诩?
衡量两岸经济起伏消长,也衡量文化产业与文化发展有无可切割的关系,现在民进党政府应该抛开「文化内容投资对等」的迷思,降低大陆文化企业来台投资的门槛,引进更多活水来扶植台湾文化产业。假如我们真的有文化自信,又何必畏惧大陆文化企业来台落地呢?
(作者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