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在世界各地开疆闢土,有些顺利、有的困难重重,也引发不小争议甚至既有运输体系的抗争。以目前状况来说,未来Uber在国内能否合法上路仍在未定之天;不过,我们实际走访旧金山Uber总部,却也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点。
Uber运用新科技让叫车这件事变得简单、有效率甚至还可以很环保(共乘),对于在台湾习惯看到满街计程车的我们并不稀奇,因为随手一招就有车,即使是半夜两三点也是如此;不过在很多国外的大都会状况就很不一样,Uber的创办人也是因当年在巴黎街头叫不到车,才萌生创建这种可以手机「一键叫车」的新平台念头。
说到Uber在很多地方遇到的麻烦,其实经常都是挑战到既有运输体系的「生计」问题,这些体系都有已行之有年的适用法令或管理规则,但Uber却不容易找到这样的东西,所以很难「合法」。
否则,讲到管理效率(大数据分析可以找到很好的效率运输搭配)、安全(有定位系统甚至可以监测司机是否超速)、服务(乘客不爽可以手机按键立马投诉)等,如果可以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实施细则,对绝大多数民众都是一件好事。
不过这种对既有体系的衝撞,往往牵涉到舆论、利益甚至政治等层面的考量与角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在与多位Uber主管、工程师访谈过程中,笔者却发现有一点很有趣,那就是愿景。
看到这家年轻公司裡头的年轻人,讲到发展技术、新应用时,眼神不由自主散发出的光彩非常明显,主要原因是他们感觉因自己的努力,可以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些改变,改变环境(空气污染)、改变城市移动(交通)的样貌,目的是要让人的「生活」变得更好。
台湾现在气氛有点低迷,除了一些已大放异彩的科技公司徵起人来气魄十足外,能够带给年轻人希望的公司似乎少了点。不管Uber来不来,台湾应该有更多这类多一点创新跟愿景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