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爱米兰
站内搜搜:
移动设备
请扫描二维码
或访问
m.milan100.com
您所在的位置 -> 米兰百分百 -> 历史 -> 宫崎市定评价发动靖难之变的明成祖朱棣

宫崎市定评价发动靖难之变的明成祖朱棣

点击数:2277 发表时间:2016-03-21 09:11:14 作者: 来源链接: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登基成为明成祖(图/chinanews)

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登基成为明成祖(图/chinanews)


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发动了中国史上唯一一次大一统王朝藩王造反成功的靖难之变,成功的将自己的姪子明惠宗给赶下台来自己当了皇帝,虽然是造反,但是明成祖也开创了明朝的 「永乐盛世」。而离我们很近,且在明代有许多往来的日本是怎麽看待这段历史的呢?


宫崎市定照片(图/matome)

宫崎市定照片(图/matome)


日本的历史界泰斗宫崎市定是这样认为的:永乐帝(明成祖)之所以能战胜建文帝(明惠宗),固然由于建文政府的脆弱,也是因为永乐帝以元大都为根据地,必然将许多蒙古骑兵收入军中,从而在机动性方面佔据了优势。元王朝灭亡时,虽然王公大多北逃,但生产力低下的蒙古地域无法养活太多的人口,因此许多下层军人留在大都,投降到明军中。虽然其中也有人被带到南京,但大多数都不愿前往气候不同的南方,情愿成为燕王的部下。永乐帝虽是生来英明的天子,但在太祖即位后的第三年被封为燕王时,只是十一岁的少年,算不上曾与其父苦劳与共。即使有时参加与北方民族的战争,也只是老爷上阵,用兵经验绝非丰富。


明成祖画像(图/维基百科)

明成祖画像(图/维基百科)


因而对他来说,以「清君侧」为名的「靖难之役」是最初的战争考验。因为不习惯战争,一度陷于死地,而拯救他并最终带来胜利的,便是蒙古骑兵。可能是因为蒙古的风气感染了永乐帝,在成功之后,他对南军的领导者断然实施了不亚其父的大规模杀戮。建文帝的心腹、学者政治家方孝孺与其一门共八九百人被杀,齐泰、黄子澄与武将们都被处以磔刑,亲族也被搜捕诛杀,据说有的地方整个村落的人都杀光了。这完全是继承了游牧民族互相残杀时彻底打击反对势力,使其无法东山再起的习惯。


清君侧是古代汉字文化圈的一个政治性名词,其主要涵义为「清除国君身旁的乱臣贼子」,最早发源于中国。该名词最早见于中国经书《公羊传》中「定公十三年」:「此逐君侧之恶人」。通常作为政变起事者强化其正当性使用。(图/万花镜)

清君侧是古代汉字文化圈的一个政治性名词,其主要涵义为「清除国君身旁的乱臣贼子」,最早发源于中国。该名词最早见于中国经书《公羊传》中「定公十三年」:「此逐君侧之恶人」。通常作为政变起事者强化其正当性使用。(图/万花镜)


而与北方民族的斗争持续了整个明代,这源于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国策「锁国主义」,也就是朝贡贸易制度,其方针是:想与中国贸易的外国君主,如果成为明的属国并朝贡,则附带允许贸易。面对这项政策,兴安岭以东满洲一带的各个民族向明朝贡,成为明的「卫」并接受明的官爵,获得了贸易权利。然而独立精神旺盛的蒙古民族,却不愿成为明的属国,想以对等的地位进行贸易,当要求不被接受时,便屡屡以武力骚扰国境。

在明朝,东蒙古的北元馀众被称为「鞑靼」,永乐帝派遣军队前去征讨,但到达克鲁伦河后,十万军队全军覆没。第二年,永乐帝率领五十万大军亲征,本雅失裡于鄂嫩河战败,逃到了掘起于西蒙古的瓦刺部,在那裡被杀。阿鲁台据兴安岭继续抵抗,战败之后向明投降。此后,西蒙古的瓦刺得势并东侵。永乐帝再次亲征,在土拉河畔击破瓦刺部。这是明与瓦刺之间的第一次衝突,也是一次大会战,明军依靠大炮的威力取得了胜利。瓦刺战败后,东蒙古再度强大起来,阿鲁台再起反抗,明军又前往征讨。永乐帝两度率军亲征,但阿鲁台躲藏起来,不见踪迹。在最后一次远征归还的途中,永乐帝得病而死(1424年)。在汉族人的天子中,再三亲自越过蒙古沙漠与北方民族作战的只有永乐帝一人。


鞑靼是多个族群共享的名称,包括以蒙古族为族源之一的游牧民族。(图/维基百科)

鞑靼是多个族群共享的名称,包括以蒙古族为族源之一的游牧民族。(图/维基百科)


在对外政策上,永乐帝明显与其父矛盾。太祖在最初的远征失利后,固守长城一线,保护汉族人的居住地,满足于民族国家,并在锁国的前提下与外国交往。然而,这项政策却是与时势背道而驰的。因为太祖的锁国主义是俨然不可更改的祖法,其后的明朝诸帝受其束缚却无法变更,直到灭亡都不得不苦于这一政策带来的恶果。

永乐帝在南方也採取了与太祖相反的积极政策,第一项是合併越南。当时安南王陈氏衰微,身为外戚和大臣的黎季犛掌握权力后最终废掉陈氏,自立为王,国号大虞。陈氏的馀党和邻国占城不服,与大虞国相争,结果永乐帝出兵灭掉大虞国,将其编入明的领土,并设法内地化。这显然是永乐帝扩张主义的体现,无非梦想著重建大帝国。同时这也是锁国主义的结果,因为对外贸易受到严厉限制,若要自由进行国境贸易,就只能将国境无限向前推进,将佔领地内地化。这种做法当然会激起强烈的反抗,黎利领导安南人掀起抵抗运动,永乐帝死后,明终于不得不承认安南王黎氏的独立地位。


郑和下西洋用的宝船(图/维基百科)

郑和下西洋用的宝船(图/维基百科)


永乐帝的第二项南方政策,是命令宦官郑和进行大规模航海,对南海诸国进行招谕。实施锁国政策后,之前一直与中国进行贸易的诸外国观望形势,并没有像明政府预期的那样前来朝贡。这样一来,窘迫的反而是明朝,就算夸口中国地大物博、无所不产,那也有限度,比如给陶器加彩用的钴,据说就全部产自波斯,此外香料、宝石等多是南洋所产。

其实即便如此,如果像太祖时那样万事以节俭为原则,没有这些东西也能过得去,但永乐帝喜爱豪奢,举行盛大的朝廷仪式时,装饰品缺一不可。于是,永乐帝任命郑和为指挥官,组织大型贸易舰队,巡迴南洋、印度洋沿岸各国,进行示威,逐个贸易,同时劝诱他们前来朝贡,对于不肯顺从者则使用武力。

最初的远征是在永乐三年(1405年),将士两万七千八百馀人分别乘坐六十二艘大船,由南京出发,顺江入海,最终到达印度海岸。归途中,在苏门答腊岛的三佛齐国受到华侨陈祖义的反抗,将其击败并擒获带回。以后的航海也大同小异,第二次时派出别动队,到达了阿拉伯半岛的阿丹(亚丁)、天方(麦加)。第七次是最后一次,于永乐帝之孙宣德帝即位后的第五年出发,航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摩加迪休)后返回。这一壮举表明,当时明的航海技术有了很大进步,恐怕是受元代世界帝国遗风的影响,并在已知的航路上应用伊斯兰航海术而实现的。

郑和前后七次远航,劝说南海诸国朝贡,宣扬国威,这在今天看来似乎甚难理解。然而就在不远的过去,美国的佩里舰队对日本也做了同样的事,日本又对朝鲜做了同样的事。其实,郑和也曾到过日本,并劝足利义满入贡。幸好当时两方想法一致,义满被永乐帝封为日本国王,同时被授予朝贡义务和贸易权利。


在南京的郑和衣冠冢墓地(图/维基百科)

在南京的郑和衣冠冢墓地(图/维基百科)


这样看来,义满朝贡、明进军安南和郑和远航,都可以理解为明朝对外政策同一实质的不同体现。即便如此,明的政策也实在是肆意到极点。首先奉行锁国主义,拒绝外国自发前来,又严禁本国人民前往外国贸易;然后对没有意愿的外国威逼利诱,使其成为朝贡国。而且,并非成了朝贡国就可以自由贸易,除了朝贡次数,贸易船隻的数量和人数都有限制,许可范围之外的物品交易要被当作走私予以严惩。这一切都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将意愿强加到他国头上。因为安南曾是中国的属地,便不由分说征服佔领。

因为日本在太祖的遗言中被列为不征之国,成祖也有所顾虑,所以只是极力劝其朝贡。在永乐帝南方政策的范本中,果然还清晰残留著元代的世界地图。儘管如此,明的国力接近元世祖当年时,还勉强能达到目的,而一旦政治紊乱、国力不振,对外政策中隐含的矛盾便会立刻浮现。所谓的倭寇战争,可以说是注定要发生的事。


0
很 好
0
一 般
0
差 劲
热门新闻
相关文章
上一篇: 洪秀全下场:曾国藩下令尸体剁碎拌入火药发射
下一篇: 郑成功贴身侍卫 竟是黑人洋枪队
评论区
匿名

返回首页 | 收藏本页 | 回到顶部
Copyright 2010. 米兰百分百 Powered By Bridge.
京ICP备150505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