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爱米兰
站内搜搜:
移动设备
请扫描二维码
或访问
m.milan100.com
您所在的位置 -> 米兰百分百 -> 国际动态 -> 德国扩充军力 欲摆脱“军事克制”

德国扩充军力 欲摆脱“军事克制”

点击数:646 发表时间:2016-08-16 23:06:21 作者: 来源链接: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德国上个月发布国防白皮书,不仅提出扩充员额和增加军费的计划,还流露出要在世界舞台发挥更大作用的意愿——

德国摆脱“军事克制”进行时

■倪海宁

7月13日,德国发布了10年来的首部国防白皮书。这份德国国防部历时一年半编撰而成、长达80页的文件,流露出德国转变二战后“军事克制”惯性、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的意愿,堪称德国安全政策新的指向标。

重要转折——

军力收缩政策已成为过去

与2006年的版本相比,新版白皮书在国际安全形势分析、联盟和伙伴关系前景、联邦国防军未来发展等实质性领域,都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新元素”。

第一,重新界定威胁来源。新白皮书列出的“十大威胁”中,包括恐怖袭击、网络与生物病毒攻击、俄罗斯对欧洲大陆的挑战、“失败国家”、移民失控、激进民族主义势力抬头、军备竞赛回归等问题,其中不少都超出了安全领域的范畴。

其中,对俄罗斯的定位由10年前的“优先伙伴”改为“竞争对手”,堪称德国对安全形势判断的一个重大变化。白皮书指责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中的行动是“典型的强权政治复辟”,“增加了暴力冲突的风险”,并警告俄罗斯“要在军事上克制”。白皮书明确,鉴于俄罗斯与西方的“战略竞争”,德国将加强在波罗的海地区的驻军,并负责率领部署在立陶宛的一支北约联合部队。

第二,高调宣称要在合作中扮演“领导角色”。与2006版白皮书自称“国际安全事务中值得信赖的伙伴”相比,新白皮书的宣示更为积极:德国“正逐渐成为欧洲的关键角色”,有“全球性的安全政策视野”和“积极塑造世界秩序的义务”,“要准备在国际上承担更多责任,发挥更大的领导作用”。

虽然德国仍强调其安全“建立在北约、欧盟、联合国及欧安组织的基础之上”,但其以自身思路改造北约和欧盟、扩大本国影响力乃至推动欧美关系“平等化”的决心,却显露无遗。白皮书呼吁,应加强北约中“欧洲支柱”的地位,适时重启“欧洲防务共同体”构想,将建立“欧洲安全与防务联盟”定为长期目标。为此,白皮书提出应在欧盟层面集中军事资源和强化整合机制,创建指挥欧盟军事行动的联合司令部;有意愿的欧盟成员国之间应开展深层次的“永久性防务合作”。此外,白皮书还倡议德法两国深化合作,以便在“无需美国”的情况下主导解决国际危机。

第三,彰显扩充和运用军力的重要性。新白皮书指出,武装部队是维护德国及盟友乃至国际社会安全稳定“不可或缺的力量”。按计划,在今后7年内,德军将实施冷战后的首次国防预算大幅上涨和兵力扩充,将军费占GDP的比重从目前的不到1.4%提高至北约规定的2%,增加2万名军队员额。白皮书还明确,德国将更为积极地参与北约与欧盟框架下的行动和联合国维和任务。对于难民和中东反恐问题,德国除协助美国主导下的空袭“伊斯兰国”联合行动外,还将推动国际社会放松二战后对德军在本国境内行动的限制,以便提升反恐与人道主义救援效率。

白皮书发布后,不少欧美舆论评论称,这很可能是德国改变其二战后“军事克制”传统的重要转折点。尽管德国总理默克尔特别声明“军事本身并不是解决问题一劳永逸的办法”,但外界却早已记住德国防部长冯德莱恩的那句话,“联邦国防军持续1/4世纪之久的军力收缩政策已成为过去。”

动因多元——

拓展军事影响迎来新的机遇

德国此时大幅调整安全政策,并非偶然。正如白皮书所说,“不论是德国国防未来应对众多危机的实际需求,还是国际社会对德国在外交与安全政策领域的期待,都需要德国转变角色”。

首先,面对正在发生剧烈而深刻变化的安全环境,德国需要通过转变国防与安全政策来“外控边境、内防不测”。始于2013年底的乌克兰危机不断发酵,导致北约与俄罗斯关系日益紧张。2014年起,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极端恐怖势力迅速崛起,“难民潮”开始席卷欧洲,德国很快充斥了上百万中东难民。法国、比利时等国接连发生的恐袭事件,也让德国民众深感安全隐患就在身边。随着德国社会焦虑情绪的上扬,“除夕夜骚乱”等难民和本国人口间暴力对抗事件接连发生,以“德国选择党”为代表的极右翼势力则借机抬头。有鉴于此,德国政府不得不加大本国及欧盟边界管控和反恐的力度,防范更多难民流入和暴恐分子渗透,以平息国内“移民政策过于宽松”的质疑与抨击之声。

如今,德军既要在爱琴海上追踪偷渡集团的船只,在地中海搜救遭遇海难的难民,又要参加联合国马里多层面综合稳定团、培训伊拉克库尔德武装和利比亚国民军,还要配合北约在中东欧增兵;2015年底赴叙利亚配合法军打击“伊斯兰国”,更成为德军战后最大规模的单独派兵行动。尽管反对党和民间不乏挞伐之声,但安全感骤降的德国民众对“建设强大国防”的态度,已由抵制、反对转为理解和部分支持。今年5月的民调显示,51%的德国人赞成扩军,比2009年足足提高了32%。

其次,德国也有借机追求“政治大国”地位的现实考量。德国早已成为全球一流经济强国,并在欧盟内凭借强劲的发展动力和在欧债危机中“顶梁柱”的作用一再提升话语权。但囿于发动世界大战的历史包袱,欧盟防务走向的主导权长期操于英法之手,德国则一直难以获得与其经济实力及贡献相称的军事实力及政治大国地位。

尽管如此,在欧洲防务一体化领域,德国已经逐步从冷战后期的“弱势参与者”,晋级为上世纪90年代“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初创时期的“关键协调者”,以及“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嬗变过程中的“积极推动者”乃至“较弱势的领导者”。而在美国操控下的北约战略棋盘中,德国的军事帮衬作用也越发重要。目前,美国战略东移留出的北约欧洲防务空缺,英国“脱欧”后腾出的欧盟防务联合“旗手”位置,以及法德对欧洲防务“独立化”追求的默契,都为德国通过拓展军事影响提升政治影响力提供了机遇。

与此同时,德国重振国防背后,暗藏着刺激本国经济特别是军工产业发展的目标。在欧盟诸国中,德国不仅经济形势“风景独好”,国防工业发展势头也属世界领先。2015年,德国军备出口已排名世界第三,特别是克虏伯和莱茵钢铁两大军工集团出口增幅可观。但颇为尴尬的是,德军自身的装备订单数量非常有限(尚不足本国几大军工集团订单量的30%),难以支撑军工产业持续前行。提振国防可加速德军装备的更新换代,为军工产业乃至国家经济稳步增长注入新活力。

“回声”复杂——

加强战备引发国际国内不同反应

近年来,德国大力实施“有作为的外交政策”。此次国防与安全政策的转变,既与之息息相关,也必然引发国内外的关注与回应。

美国和欧洲盟国可谓“喜中有忧”。美国冷战后至今,反复催促欧洲承担防务义务;德国作为欧洲经济领头羊,更是美国的重点动员对象。德国“躬亲示范”正视国防之举,很可能在欧洲产生“强军样板”效应,可谓遂了美国的夙愿。德国扩军将进一步恶化北约与俄罗斯关系,也有助于美军向东欧强化前沿部署,进一步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不过,美国人“爽快”的前提,乃是德国必须在其主导的北约旗下扩充军力,并心甘情愿服从美国调遣。然而,白皮书已然显示,独立性日增的德国不可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显然不能容忍德国抵制其“发号施令”的倾向。欧洲盟国固然希望德国在此内忧外患迭起的时刻更多“出头”,但如果德国军费真的超越英法而位居欧洲榜首,甚至达到GDP的2%,它们对德国重整军力的担心和恐惧也将重新泛起。

俄罗斯则抱定了对德国“斗而不破”的姿态。德国将对俄罗斯的定位改为“竞争对手”,俄官方和民间舆论多视之为“挑衅之举”,这无疑为德俄关系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德国扩军及增兵中东欧虽不会从整体上改变俄欧军力对比现状,但势必增大北约对俄罗斯的整体战略压力。不过,俄方的应对并不失理智和节制。俄外长拉夫罗夫一面警告德国“权衡利弊”,一面又称“这个让俄罗斯‘不舒服’的新定位,是外部影响因素的产物,是为了与北约政策保持一致。虽然白皮书用词不够友善,但俄德关系不会发生根本转变”。可见,俄方已留意到近期德国高层“阶段性取消对俄制裁”的提议,仍将德国继续视为其在欧盟内的“调解员”。

德国国内的争议之声,也让德国政府更加谨慎。德国绿党政治家布鲁格对德国在欧盟“永久性合作”框架下开展未得到联合国授权的军事行动提出批评,认为这“显然违背国防军海外军事行动的相关法律”。一些德国左翼反对党派则在联合声明中批评说,白皮书“不过是索要军费的一纸请状,以便增加士兵、战争机器和军事行动”。更有学者认为,在东西方冷战不再的今天,德国政府升级安全角色“不合时宜”,白皮书显然发出了错误的信号。

德日扩军,反响为何大不同?

■夏 尔

与国际舆论对德国本轮扩军的平和甚至平淡反应相比,同为二战战败国的日本的扩军之举却屡屡引发地区国家的高度警惕和坚决反对。个中缘由,颇值得玩味。

其一,从扩军性质本身看,德国属危机倒逼下的复苏性扩张,日本则属自主式的持续性扩张。

军费开支很能说明问题。冷战后,德国军费连续10多年下降,此后10多年又一直在低位徘徊。2015年德国军费总额仅为330亿欧元,占GDP的比重不到1.4%。相比之下,英国为390.2亿英镑和2.07%,法国为392亿欧元和1.8%。目前,德军装备中不少都是“老爷车”级别的,有的飞机“比现任女国防部长年龄都大”(德国现任国防部长冯德莱恩生于1958年)。而根据德国国防部透露的信息,未来7年拟增加的国防预算,主要用于军事人员的补充和培训,只有少部分用在更新和维护升级装备上。加之冷战后派驻境外参与各类军事行动的德军部队主要承担侦察、后勤、训练等非直接作战任务,德国目前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部危机压力,人们不难得出结论:德军目前的加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对此前长期军力收缩政策作出的必要“补偿”。

日本自卫队的人均国防开支长期稳居东北亚地区之首,2015日本国防开支总额达到485亿美元。美国务院2015年底的报告显示,2002至2012年这10年间,日本武器进口额为1661亿美元,在全世界170个调查对象国中居首,接近排名第二、三的英国与韩国之和。近年来,为全面提升预警侦察监视及空中、水面、水下、两栖登陆作战能力,日本自卫队的装备采购清单越拉越长,从F-35隐形战机、无人侦察机、预警机、空中加油机、运输机,到驱逐舰、常规潜艇、AAV7两栖突击车,俨然一派“扩军备战”架势。在没有直接的安全威胁且有美国安全保护伞的情况下,日本的扩军动向,自然会引起邻国的警惕与反对。

其二,在处理与本地区国家的安全关系方面,德国力求“友好共进”,日本企图“以邻为壑”。

德国通过深度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在历史问题上成功取得了国际社会的谅解,使本国的崛起得到了欧洲各国的普遍认可和相当程度的支持。特别是,德国与宿敌法国达成了和解,“法德轴心”成为推进欧洲联合的首要“发动机”。冷战后,德国又通过承认其与波兰的奥得-尼斯河边界和捷克的苏台德区现状,以和平方式彻底解决了与邻国的领土争议。

反观日本,不仅未能真诚地忏悔和面对过去犯下的侵略罪行,而且与东北亚邻国普遍存在历史争议和领土悬案。韩日就独岛(竹岛)、俄日就南千岛群岛(北方四岛)的归属至今争执不下,中日东海钓鱼岛军事对峙更是久拖难决。日本动辄在官方文件中将邻国列为假想敌和潜在威胁,自然会激起反弹。

其三,面对“盟友”美国对自己扩充及运用军力的敲打催促,日本远比德国积极主动,背后包藏祸心。

德日二战后都经历了美国对其政权的重建,是美国在欧、亚“两翼”的重要军事盟友。但德国经受“和平主义”和民主改造更为彻底,认为随着冷战结束及全球化的加速,应更注重通过多边协商途径解决国际争端,动辄使用武力不合时宜。施罗德政府反对伊拉克战争,默克尔政府在利比亚战争、乌克兰危机中与美国拉开距离,甚至充当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重要调停人,都是例证。理性而良好的国际形象,有助于换取他国对德国适度扩军的谅解。

相比之下,日本对战争罪行的清算很不彻底,保守化、右倾化趋势更加明显的日本当局,几乎毫无保留地支持美国的安全政策,对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也是亦步亦趋。其不仅积极接盘美日军事一体化,还推动解禁集体自卫权,架空和平宪法,妄图“借船出海”、企图逐步颠覆战后秩序。更有甚者,日本还刻意营造本地区紧张气氛,图谋挑动大国矛盾,自己从中坐收渔利,可谓用心险恶。

综上可见,较之德国扩军的有理有度,日本扩军实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逆历史潮流之妄动”,二者不可同日而语,所获评价也自然大相径庭。

德军改革背后的尴尬

■倪海宁

冷战结束至今,德国联邦国防军已进行了几轮军事改革,在编制结构、行动原则、指挥方式和对外军事合作等诸多领域,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战时打破三军界限,将全军混编为干预、维稳和支援三支部队;要求指挥官接受上两级军官的教育训练,战时同时充任指挥官、外交官和城镇治理者等多种角色;与法国、荷兰和波兰3国实现双边高度军事一体化,德法混成旅实现轮换指挥和连一级官兵的混合编成,成为欧洲防务一体化的样板,等等。然而,在向“能力更强、行动更高效、可持续发展、具备全谱军事能力的新型武装力量”的目标迈进时,德军的改革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其中的一些教训也值得反思。

就总体风格而言,德军改革堪称稳中求进,但有时也过于持重甚至略显拖沓。国内强大的“反战”民意基础,刻板而缺乏变通的民族特性,特别是在北约机制下长期坐享“和平红利”,都降低了德军对军事威胁的敏感性。事实上,冷战后的德军改革,更多的是面对现实问题的被动调整,远不能与其昔日在近现代历史上那些引领火药化、机械化军事革命的“大手笔”相媲美。德军因应对波黑和科索沃危机不力而背上的“笨拙的恐龙”恶名,从伊拉克战争中发现的与美军的巨大能力差距,以及在阿富汗战场的欠佳表现,都是其军事变革的主要诱因,同时也反映出此前改革“得过且过”的一面。

在具体操作层面,出于精兵考虑而实施的军力及开支裁减有矫枉过正之嫌。德军现役兵员从两德统一后的约70万一路跌落到近年不足20万人的规模。陆军最引以为傲的主战坦克,有九成“非拆即卖”。军费总额2005年之前一直在缩水,此后也一直在GDP占比1.3%至1.4%的低位徘徊。如此20多年下来,“自废武功”的消极后果已然显现。德军的行动不时受制于军费紧张,人力资源也经常捉襟见肘。经专家论证,德军眼下至少要扩充1万人,才能解海外行动人手短缺的燃眉之急。更为严重的是装备问题,采购的新型装备如A400M“空客”运输机、战略支援舰、特战直升机等,纷纷陷入“拖”(推迟供货时间)—“涨”(采购费用上升)—“降”(缩水预定性能)的死循环,许多现役装备则因老化和维护保养不善而故障不断,2014年和2015年,德军都曾发生“豹”II坦克抛锚造成高速公路大堵车事件。2014年夏,德军方仔细盘点后发现,空军战机、海陆军直升机和陆军装甲车的可用率仅为约40%。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德军的战备水平。

观念、军费、人才等多重掣肘之下,德国国防部长一职也成为德国政坛的一个“烫手职位”:无论是任经济部长时曾为德国经济注入活力的古滕贝格,还是曾任内政部长、以善于解决麻烦而著称的德梅齐埃,都在“壮志难酬”的慨叹中挂冠而去。被称为“女强人”的现任国防部长冯德莱恩2013年底上任时,改革起点并不乐观,对改革路径的认识也并未统一。在这个意义上,德国重振国防,固然是要为其国际抱负提供坚实支撑,某种意义上也是为解决军队深层次问题的纾困之举。

拉姆斯泰因空军基地——

北约的超级空中行动中心

■陈航辉 蓝凌魁

作为北约在欧洲规模最大的空军基地,德国的拉姆斯泰因空军基地是北约对外投送力量的重要平台,负责为北约在欧洲、非洲、亚洲等方向的军事行动提供各类支援。

拉姆斯泰因空军基地位于德国西南部的莱茵兰-普法尔茨州,1953年建成投入使用。冷战期间,为应对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威胁,该基地的“住户”主要是战斗机、轰炸机和侦察机部队,负责支援北约空军执行战术轰炸、侦察和空战任务。冷战后,随着苏联解体和两德合并,该基地的主要功能逐渐从战斗支援向战斗勤务支援转变。

2005年,拉姆斯泰因空军基地取代莱茵-美因空军基地,成为北约在欧洲的空中运输中心。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期间,该基地是驻伊美军和北约驻阿国际安全援助部队的后勤枢纽,负责提供武器弹药、医疗用品等作战物资。如今,该基地已成为北约在欧洲最大的航空货运港,具备“一流的空运和远征战斗支援能力”,可提供全频谱机场作业能力。该基地驻扎着一支由14架C-130J组成的美军运输机中队,专门负责支援北约尤其是美军在西北非的军事行动。

作为一个北约基地,拉姆斯泰因空军基地驻有德、法、英、加、荷等国军事人员。不过,美军才是该基地的主要用户。事实上,这里既是美国欧洲司令部和非洲司令部两个地区司令部的空军总部所在地,也是美军最大的海外军事基地。超过5万名美军现役人员及其家属和文职人员在此工作和生活,其中包括7500名空军现役机组人员。2011年10月,随着美军驻欧航空航天行动中心在该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拉姆斯泰因空军基地逐渐成为美军指挥全球“无人机战争”的两大中心之一(另外一个是位于美国内华达州的克里奇空军基地),美军在巴基斯坦、阿富汗、索马里的无人机打击行动的指令均从该基地发出。

近年来,美国陆续关闭了部分驻欧美军基地,北约欧洲成员国的军队规模也不断压缩,但拉姆斯泰因空军基地的作用却有增无减。从指挥无人机行动到控制欧洲反导系统,从向非洲空运特种部队到为中东北约驻军提供武器弹药,拉姆斯泰因空军基地已成为北约不折不扣的空中行动中心。随着德国不断加强与北约和欧盟国家在国际反恐、人道主义救援、应对外部威胁等方面的合作,拉姆斯泰因空军基地的地位作用将进一步加强。

0
很 好
0
一 般
0
差 劲
热门新闻
相关文章
上一篇: 俄军在伊朗哈马丹机场起飞图22M3和苏34轰炸机打击IS
下一篇: 摩加迪沙机场附近联合国车辆遇袭两人丧生
评论区
匿名

返回首页 | 收藏本页 | 回到顶部
Copyright 2010. 米兰百分百 Powered By Bridge.
京ICP备15050557号